食用油脂是指各種植物油(如花生油、豆油等)及動物脂肪油(豬油等)。植物油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壓榨油(將含油植物加熱到一定程度后用機器壓榨得到的油)和浸出油(用有機溶劑如正己烷等,浸泡含油植物果實一段時間后,將正己烷揮干后得到的油)。 1 主要安全問題 1.1植物油原料,在加工前就有霉變現象存在的話,可導致得到的植物油中含有毒素如黃曲霉等毒素。 1.2浸出油加工后未能把浸出溶劑全部趕盡的話,可能導致浸出溶劑殘留超標。 1.3食用油在灌裝或分裝過程中,使用了裝過非食用油脂的容器如裝過礦物油的桶而被污染。 1.4食用油脂的儲存尤其是煎炸過的油脂處理不當,可導致油脂酸敗。 1.5高溫條件下反復使用某一油脂煎炸食物,可使油脂本身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,在營養價值下降的同時還會產生某些毒性物質,如丙稀酰胺、多環芳烴、醛基和羰基物質等,這種油脂繼續保存的話極易酸敗,廢棄后的這種油脂即為地溝油。 1.6以往由于油脂而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主要有:誤食誤用了有毒有害油脂如桐油、大麻油等,食用了酸敗油脂,食用了人為加入的液體石蠟(礦物油)等。
2 快速檢測參考項目 2.1感官檢測:不同的油脂具有不同的色澤,一般從淺橙色、黃色至棕色。當植物油的透明度不好、沉淀物較多(底部有白色液體或似肥皂水樣)時,表明油中水份過多。動物油脂在20℃以下放置不呈膏狀時,表明油脂質量已改變,不能再食用。凡食用油脂一旦有異味(焦味或澀味或哈味)時即不能再食用。 2.2判別油脂的質量優劣或是否酸敗,可進行酸價的快速檢測。 2.3判別油脂是否新鮮可進行過氧化值的快速檢測,需要注意的是,一旦油脂酸敗(酸價很高)時,其過氧化值并不高,因為氧化已降到了峰谷。 2.4餐飲行業在油脂煎炸食物過程中,提倡進行極性組分的快速檢測。適時往煎炸油中加入新油,使極性組分值保持在較低的水平。在對地溝油的監測中,也提倡進行極性組分的快速檢測,因為對于那些粗制地溝油來講,其極性組分值還是較高的,比較容易辨別。 2.5 在條件許可情況下,可開展對黃曲霉毒素B1 等霉菌毒素的快速檢測,用以判斷油脂加工原料是否有過霉變。 2.6當急性食物中毒發生后,如果懷疑可能是油脂引起時,首先應該判明殘留物是礦物油還是有毒植物油如桐油、大麻油、巴豆油、蓖麻油等,并展開相應項目的快速檢測。 |
常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產品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毒鼠強快速檢測管 | 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農殘速測儀PR-2003N |
農殘檢測儀PR-203-6T | 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食品安全多功能測試儀 | 多功能水質快速分析儀 | 肉類水分快速測定儀 | 氨氣/苯氣檢測管 |